最新消息:

4月1日 怀念张国荣

生活随笔 梧桐 17630浏览 0评论

 【导读】‘烟飞烟灭’不让‘风月’,用‘胭脂扣’锁住太多‘春光乍泄’,愿再看你舞一支‘霸王别姬’,也许‘风继续吹’,永远‘为你钟情’。哥哥,一生‘宠爱’。”昨天下午,网友“迷城往日”在微博里敲下这段文字。

  自2003年之后,四月的文艺语境总是弥漫着残酷与华丽。10年前张国荣的纵身一跃,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永恒美的形象,因为我们永远也不会看到他皱纹满脸、白发苍苍的样子。这一跃,同样也是造星和追星生态的分水岭。

  年年追忆,至今已凑齐十年整。但公众对张国荣的思念,并未安于涓细绵长,反倒像突然找到了一个缺口,喷薄而出。

杭州歌迷怀念张国荣
杭州歌迷怀念张国荣

  当张国荣已经成为一种符号,我们想问,为什么公众要一次次地去追念这个符号?

  “某种程度上,他就是上世纪的香港流行文化史。”香港著名DJ郭少辉告诉记者,“他个人生涯的起落,其实也是那一代人生活的映射。”

  “我们看着‘谭张之争’,看着他退出歌坛,看着他当影帝,看着他重返歌坛,看着他拿奖,看着他公开男友,也看着他自杀身死。在娱乐方式还相对单一的上世纪,无论作为‘演员’还是‘歌手’的张国荣,都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。”郭少辉说。

张国荣经典形象  

彭激扬是本地演出商,曾操盘过2000年张国荣的杭州演唱会。至今,少年时期的记忆一直复刻在他脑海里——闷热的夏夜,哥哥的声音在“双卡”录音机里反复播放,最后,倒带键“哗”地崩飞出去。“那时候,望江门理一个‘荣氏中分头’要20块钱。”

  正像香港编剧林奕华对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说的那样:“我们至今还在怀念张国荣,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怀念他,来怀念那个时代。”

  专栏作家韩浩月也告诉记者,其实每一年的纪念,都是一次情感投射。“张国荣是一个在影、视、歌三方面都达到过巅峰的人,他的作品,有很多已成无法超越的经典。”大家留恋他,也是在留恋经典。

张国荣演唱会形象  

关于这一点,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沈爱国深有同感:“近十年来,草根文化逐渐走向鼎盛,甚至呈现出过度消费。人们怀念张国荣,其实是一种反弹和解构,表达了一部分人对优雅文化、精英文化的缅怀。”

  何为偶像?偶像是人们缺失部分的投射,爱上一个人,因为他可以让我们完整。真正的偶像,也因为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。

  可如今,“超女”、“快男”、“好声音”相继登场,一个晚上就能批量“生产”一堆所谓的明星,时间甚至来不及检验他们是一时幸运还是真正强大。而正像林奕华说的那样,张国荣那个时代,才是“明星有作品”的时代。“他靠一部部作品的积累,最终把自己变成了一件‘艺术品’。”郭少辉说。

  张国荣,恰恰是这种“手造”感的代表。据经纪人陈淑芬回忆,当年签约丽的电视,张国荣默默练了3年“形位”,到最后,“一转身就是四十五度,恰到好处,不多不少,永远到那个位,没有偏差”。从入行到走红,他苦捱了十年,港人勉励新人,至今都有句话是“连张国荣都要捱十年”。

出道早期的张国荣  

我们总在捶胸顿足嗟叹再没有好的演员,再没有值得欣赏的明星,在某种偏激之余,不得不承认,当今的娱乐圈已经缺少了张国荣这般完美的人。是普罗大众对现实期盼得太多,还是现实给予我们的太少?张国荣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大的期盼。如今,再也没有后来人。

  张国荣生前曾说:“现在已不需为生活奔波,为生活接戏,可选择自己喜欢,可以随心所欲。”这种自由的天性,以及反娱乐工业体制的精神,同样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优质偶像作为代替品。“换句话说,没有人像张国荣一样,能够满足公众对偶像的期待值。”沈爱国说。

  正如陈淑芬比喻的那样——“他是一只蝴蝶,只是路过人间,不可能常驻,因为他媚骨的贵气和不羁的个性,他是彻底的叛逆者。”所以,生前的张国荣成为符号,生后的他赢尽风华。

     【相关报道】  

  张国荣和他的时代

  【导读】在采访的他众多生前好友眼中,张国荣“举手投足都是一个明星”,他也用一种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生态度,定义了一个巨星时代。  

  “当你见到天上星星,可有想起我?可会记起当年我的脸,曾为你,笑得更比星星多。当你忆起当年往事,你又会如何?可会轻轻凄然叹喟,怀念我,在你心中照耀过……”黄霑这首词曲简单的粤语歌《明星》,是张国荣生前最喜欢的。  

  新星

  “Thanks,Thanks,Thanks,Monica!谁!能!代!替!你!地!位!……”1984这一整年,全香港的街头巷尾都激荡着“Monica”的热烈歌声,伴着特别设计的舞步和手势,也让人记住了它年轻不羁的演唱者——张国荣。那时候无线(TVB)一台独大,似乎每个香港家庭的电视都锁定在这个频道,那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洛枫十几岁,刚入大学,一下子就被这个形象吸引住了,她对本刊形容,“他唱得好,跳得也好,还能把白西装穿那么帅”。她开始看不起妹妹还停留在迷恋谭咏麟阶段,“一边扫地还一边唱,疯癫!”张国荣电影剧照  

这是张国荣初尝“明星”滋味。当时,这个炙手可热的青春偶像被人叫作“荣少”,因为他成长在中上家庭,又从英国读书回来,穿衣服也很西化,很前卫,整个人看上去很骄傲,给人一种不羁的公子哥印象。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对上世纪30年代就在中环黄金地段竖立的“张活海”招牌有印象,那里正是张国荣爸爸的洋服店铺,售卖的款式都是当时好莱坞最新的时尚。在嘉禾做了几十年电影宣传的杜惠东对本刊说:“他爸爸人称‘Tailor King’,衣服里绣了他名字的,还要多加100块钱。他又是小儿子,当然是标准少爷了!”这也是张国荣出入行的那几年饱受攻击的一点,“有钱人家的公子哥,唱歌只是玩玩的!”

  其实1956年“婴儿潮”时期出生在这个家庭里的张国荣并没有一个令人艳羡的童年,他从小就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住过,唯一亲近的是一个类似电影《桃姐》里的佣人“六姐”。后来家里送他去英国念纺织,有些子承父业的意思,不过因父亲中风,他读了一半就不得不回来了。张国荣曾在《今夜不设防》中说,原本想父亲开男装

转载请注明:八度生活 » 4月1日 怀念张国荣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!